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21.
The residues of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in water have attracted many concerns due to their harmful impact to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reports a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etracycline (TC) by the microelectrode, which was fabricated by electrodeposited gold colloids on tungsten tip. Cyclic voltammerty was used to study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C on the microelectrode. Well anodic wave was obtained at about 1.5 V in acidic solutions.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tetracyclin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icroelectrode by cyclic voltammetry.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calibration curves for TC were obtained. The oxidation peak currents were linearly related to TC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nge of 1–10 mg·L-1 and 10–100 mg·L-1,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09 mg·L-1 (S/N = 3).  相似文献   
222.
基于溶解氧微电极的动态膜特性的在线研究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将粗网材料制成的组件置于反应器中进行泥水分离的生物处理工艺.粗网材料表面形成的动态膜不仅能有效去除浊度,还具有生物活性,可以降解污染物.通过微电极技术,可以研究动态膜的生物活性.为便于微电极在线测量,构建微型反应器模拟动态膜的实际过滤过程,结合微动平台,采用溶解氧微电极测量动态膜内的溶解氧分布.结果表明,动态膜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气泡.动态膜内溶解氧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2.0~2.5mm深度处降至0.动态膜表层微生物的比耗氧速率在反应器运行第1、5和8天分别为34.3、10.6和12.4mg/(g·h).  相似文献   
223.
河流底泥中DO和有机质对三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大型静态土柱模拟实验,研究氮在上覆水和孔隙水中的分布特性和释放特性,在控制氧气和底泥w(有机质)的条件下,连续观测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简称三氮,三者之和为总无机氮)质量浓度变化,并对其垂向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水体底泥释放氨态氮与反硝化作用达到平衡的时间受通氧条件影响明显;总无机氮质量浓度(ρ(TIN))在各柱的孔隙水、水土界面处和上覆水中的变化各异;在w(有机质)高的底泥中,有机质是影响总无机氮释放的最大因子,而在w(有机质)低的条件下,DO是影响总无机氮释放的最大因子.   相似文献   
224.
人工湿地中的SND机理以及DO、pH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向系统中输送大量的DO,并为系统中的微生物提供栖息地,使得系统中连续同时发生硝化和反硝化(SND)反应。DO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工湿地系统SND的效果,根据SND的发生机理,可采用复合植物床(系统前端栽种泌氧能力强、后端泌氧能力稍弱的水生植物)和间歇运行的的方式来改善整个系统的脱氮能力。pH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人工湿地系统的SND作用,最适宜值为7.0,据此可以选择适当pH的湿地填料来提高系统的SND作用。  相似文献   
225.
典型城市河流中嗅味物质和微生物菌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某城市河流沿程水质、典型嗅味物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河水中2种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Geosmin)〕的质量浓度均受到ρ(DO)的显著影响. 绝对厌氧条件〔ρ(DO)<0.2 mg/L〕水体中,ρ(二甲基异莰醇)和ρ(土臭素)的平均值分别为794.8和269.8 ng/L;好氧条件〔ρ(DO)>2.0 mg/L〕水体中,二者的平均值分别为91.6 和104.7 ng/L;而且ρ(DO)较低时,水体中的可疑致病菌含量升高,微生物安全性降低. 控制该河流水体ρ(DO)在2.0 mg/L以上,有利于抑制水体中嗅味物质的产生,可提高河流水体的微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26.
Since 1985,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has conducted monitoring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transport, fate, and effects of sewage sludge dumped at the 106-Mile Deepwater Municipal Sludge Dump Site (106-Mile Site). This paper describes EPA's 106-Mile Site monitoring activities and the results from six oceanographic surveys of the Site. Survey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track sewage sludge plumes and monitor dispersion and settling characteristics; study plume toxicity and contaminant levels; search for sludge and sludge constituents in surface waters in the area of the Site up 74 km (40 nautical miles) away; maintain a stationary real-time current meter near the Site; deploy and retrieve approximately 50 sediment traps and 17 current meters on 10 arrays from Hudson Canyon south to Delaware Canyon, at depths ranging from 1500 to 2800 m; and deploy satellite-tracked drifters. Results of studies completed to date have provided field data on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behaviour of sludge discharge plumes. Short-term persistence of sludge particles in surface waters above the pycnocline was observed and advection of sludge material from the Site may be rapid, in many cases on the order of hours. A suggestion that removal of sludge material from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at the Site occurs more from horizontal mixing and advection than from vertical transport processes is supported by the data. Finally, monitoring results have provided data for assessment of permit compliance and for development of additional monitoring to detect far-field transport and long-term impacts - monitoring efforts relative to these concetns continue.  相似文献   
227.
试验采用交替厌氧/好氧(An/O)SBR反应器,在温度为13~16℃的条件下启动并运行EBPR系统.研究表明,进水磷浓度20 mg·L-1,控制DO浓度为2 mg·L-1,低温条件下即可在短期内(6 d)实现EBPR系统的成功启动并获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出水磷浓度低于0.5 mg·L-1.降低DO浓度会影响EBPR系统的稳定运行效果,反应器好氧阶段DO浓度由2mg·L-1降为1 mg·L-1,系统仍可以稳定运行,磷的去除率均大于97.4%,但厌氧释磷量略有下降;DO浓度进一步降至0.5mg·L-1时,EBPR系统除磷性能迅速恶化且出水磷浓度超标.通过提高溶解氧浓度以恢复EBPR除磷性能的试验发现,低DO导致的系统失效在短期内不可逆.研究还发现,以NO-2及NO-3为电子受体的缺氧除磷小试对EBPR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冲击作用,但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可在6个周期内得以恢复;此外,长期低温运行的EBPR系统内MLSS基本保持恒定且SVI略有降低,说明低温低DO条件有利于系统内污泥的沉降.  相似文献   
228.
大辽河口COD与DO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福霞  简慧敏  田琳  姚庆祯 《环境科学》2014,35(10):3748-3754
分别于2010年4月、7月和11月采集大辽河口表层水样,测定水体中COD与DO的含量并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月、7月和11月COD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2.10、4.42和4.38 mg·L-1,COD的季节分布主要受降雨量、径流量及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的影响.空间分布上,COD从河口内向其邻近海域逐渐递减,而DO的变化趋势相反;COD的分布主要受河口两岸工农业及城市污水的排放和潮汐的影响.4月、7月和11月DO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46、4.23和10.30mg·L-1,DO的季节分布主要受温度和耗氧有机物的影响.夏季在低盐度区出现了缺氧现象,这主要与营口有机物和营养盐的过度排放、潮汐作用和河口内水体停留时间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29.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探讨膜曝气生物反应器(MABR)推流运行时不同曝气压力下不同点位分布的溶解氧值特征;利用MABR可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的环境特性,针对曝气压力对MABR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借助微生物鉴定手段对MABR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曝气压力下的DO值,轴向上波动较大,径向上以曝气膜为中心向外部逐渐降低;随着曝气压力的增加,不同点位分布的DO值均提高,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当曝气压力为0.04MPa时出水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最佳为74.67%。在此曝气压力下,微生物群落鉴定证明生物膜内出现了好氧-兼氧的分层现象,生物膜内由好氧菌、兼氧菌共同完成硝化、反硝化过程,主体液料由厌氧菌作为优势菌群进行反硝化作用,并且根据未检测出厌氧氨氧菌的鉴定结果排除发生厌氧氨氧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230.
秦宇  郭劲松  方芳  杨国红 《环境科学》2009,30(2):493-498
为研究溶解氧及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不同溶解氧水平及曝停比条件下的SBBR单级自养脱氮反应器中采集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样品,进行PCR-DGGE及条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5 a稳定运行,该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接种污泥相比已变得简单且较稳定.曝停比为2 h∶2 h的条件下,中高低3种溶解氧水平中,生物膜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值均高于活性污泥.DO在(曝气)2.0 mg/L(停曝) 0.4 mg/L时系统运行效能最佳,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值最高,生物膜和活性污泥样品中条带数分别约为14条和10条,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相互协同代谢过程是维持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具有较高运行效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3 h∶5 h的较长曝停周期下,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微生物组成接近,相似性为100%,各类细菌虽在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中均能生存但活性较低,系统运行效能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